发布者:零点工作室 浏览次数:1209
倾斜荷载作用下海洋新型裙式基础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理论研究
桶形基础作为一门技术90年代首次应用于挪威北海平台。桶形基础在安装时,首先靠自重和上部结构的重量,插入海底一定深度,形成有效密封后,再通过泵抽出桶中的空气和水形成负压,利用桶内外的压力差把基础驱入海底地层中的设计深度。当平台需要移动时,可再充气把基础从地层中拔出。由于采用沉箱基础,可以节省钢的用量。同时,施工过程中,采用负压下沉,可加快施工速度,节省施工时间,从而节省海洋平台的施工安装费用。海洋新型裙式吸力基础在传统桶形基础上作了创新改造,增加了裙结构,故能有效提高基础水平承载力和减少其侧移,特别适合作为海上风力发电机的基础。作为一种新型基础形式,其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理论是确定其在倾斜荷载作用下的抗拔承载力及其破坏模式,国内外对其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超高层液压自爬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以徐州苏宁广场为例
随着我国高层、超高层建筑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支模拆模施工方式已不能满足施工需要,液压爬模装置系统是当今建筑模板施工机具中较为先进的施工工艺器具。
项目研究液压爬升模板的工作原理,爬升工艺中的主要关键技术,分析了模板的配置、机位的布置、施工区段的划分原则和非标准层爬升的方法,同时探讨爬升模板装置模块化及轻型化的设计思路。液压爬模系统结构分析是安全生产的要求。项目对爬升模板系统架体结构静止状态和爬升状态进行了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验算。在分析爬架结构自重、施工堆载、施工临时荷载、风荷载等荷载工况的基础上,验算了锚栓的抗剪、抗拔性能、混凝土的局部承载能力。通过计算,对爬升模板架体结构的主要杆件和节点进行了分析,对结构改进提出建议并进行了对比研究。项目结合徐州苏宁广场工程对爬升模板工艺进行探索,总结爬升模板的安装、加载试爬、爬升与拆除等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为爬升模板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新型加强式钢桁架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
目前,管桁架结构基本采用主管和支管直接相贯焊接的节点构造型式,由于支管的轴向刚度远远大于主管的径向刚度,所以在相贯线处的主管表面往往成为整个结构的薄弱环节。该处不仅经常是静力作用下的破坏部位,而且由于焊接残余应力和应力集中,也是疲劳破坏容易发生的部位。为了提高管桁架节点的抗震性能及承载能力,经常采用垫板、加强环、套管和加劲板等措施对管节点进行加强。环口板和环口套管加强是管桁架节点中应用比较多的加强方式,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且是一个非常新颖的加强方式。本课题拟通过对环口板和环口套管加强型管桁架节点的试验测试、数值模拟和模型参数分析,研究加强型管桁架节点的性能,包括其极面内滞回性能、极限承载能力、焊接部位应力集中系数以及疲劳破坏过程的变化情况。通过对环口板加强型管节点的研究,拟提供其抗震性能及极限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以及环口板及环口套管几何尺寸的选择原则,为环口板和环口套管加强型管桁架节点的抗震性能设计和静力强度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BIM的工业化住宅协同建造的关键技术与方法研究
本研究力图帮助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住宅建造的技术与方法。研究首先通过理清工业化住宅发展的瓶颈,探讨工业化住宅协同建造的必要性。其次,运用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找出工业化住宅协同建造的关键要素,并对之进行重要性排序,作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建立工业化住宅协同建造的技术支撑工具及平台,试图建立适合工业化住宅协同建造的BIM框架和流程,并筛选到适合协同建造的BIM软件。同时总结工业化住宅协同建造目标冲突的消解方法与工业化住宅协同建造的模数协调基础。最后,完成基于BIM和IPD的工业化住宅协同建造的系统整合,提出BIM在工业化住宅IPD各阶段的协同建造的策略和具体协同应用方法,最终实现基于BIM技术和IPD模式为双核心的工业化住宅协同建造的关键技术与方法。
基于设备振动环境钢结构破坏机理及减振控制技术研究
基于目前尚未较好解决的基于设备振动下的钢框架结构破坏和减振控制问题,通过建立钢框架-设备复合体系精细化模型,研究钢框架-设备体系模态特性和振动响应分析,建立设备振动作用下的楼层响应谱,获取设备振源等效量化方法。研究梁柱节点基于设备长期振动所造成的疲劳破坏损伤机理,并考虑材料非线性,探究梁柱节点基于设备振动荷载作用和闭环循环下钢框架节点损伤机理及恢复力模型研究。采用消能减振技术解决设备振动对钢框架生产厂房的动力影响,结合TMD 能够调整频率和VFD 增大结构阻尼的特性以及钢框架-设备体系的结构和设备动力特性,进行基于TMD 调谐质量-粘滞流体耦合阻尼器的钢框架生产厂房的消能减振技术研究,实现基于设备振动钢框架的减振控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