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田国华 浏览次数:348
校第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开启了我校推进协同创新,实现跨越发展,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全球化”高水平大学的新征程。“2011协同创新中心”是“2011计划”实施的基本载体,是学校推动综合改革的实验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在我校国家、省级、校级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其发展规划编制是推进发展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是争取省财政专项支持的重要依据,事关学校作为首批“2011计划”高校事业改革发展的大局。
根据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推进整体部署,新学期开学第一天,9月2日上午,学校邀请国内知名技术专家和省内管理专家担任“先进生物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膜材料与膜过程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规划专家咨询论证会评审专家,为两家江苏首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把脉会诊。参加规划编制咨询论证会的专家有: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杨胜利院士、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清华大学费维扬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欧阳平凯院士、黄维院士、科技部高技术中心副主任刘燕美、省经信委副主任戴跃强、省科技厅副厅长蒋跃建、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工戴海平教授。副校长、协同创新部部长、中心主任乔旭,副校长邢卫红,校有关部门、学院、协同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咨询论证会分两个阶段举行。第一阶段由副校长乔旭主持,校长黄维院士致欢迎词,教育厅副厅长殷翔文讲话,推举杨胜利院士担任专家组组长。第二阶段由杨胜利院士主持,先进生物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国家生化中心常务副主任应汉杰及膜材料与膜过程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副校长邢卫红分别汇报省级中心的规划编制情况。经专家现场提问和互动交流后,论证委员会一致认为两家中心发展规划内容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考核性,经费预算合理,同意规划通过论证。
协同创新中心重在体制机制建设。论证会上,省教育厅殷翔文副厅长指出,省长李学勇将省教育厅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地,要求江苏教育为推进“两个率先”提供坚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省级财政计划每年对协同创新中心预算投入达3个亿,并将进一步加大持力度;第二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即将启动。省科技厅副厅长蒋跃建指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重在平台建设,核心是具备完整的组织架构和科学的运行体系,比利时鲁文大学微电子中心具有借鉴意义。省经信委副主任戴跃强指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要充分依托课题项目制,通过人的流动和项目实施产生有显示度的实质性成果,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黄校长最后致感谢词。他指出,国家“2011计划”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更好地实现协同创新,协同创新中心要建设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组织,实行“特区制”管理,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制定相关专门政策,采取由“核心层”向“紧密层”和“松散层”辐射的结构形式,全面提升协同各方进行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要围绕“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维、大胆创新。在聚焦重大问题、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大力气,出真功夫,要通过制度改革,盘活资源,统筹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系统发展,夯实学科建设基础,建立协同创新载体,推进中心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推动团队建设,形成创新要素聚集的战略高地。作为依托我校最强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组建的省级“先进生物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膜材料与膜过程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彰显了学校的科研综合实力和重大工程组织实施能力。未来要根据专家指导意见,进一步凝练重大需求,明确重大任务;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打破封闭体系,推动要素的优化重组,努力做出表率和示范。作为首批国家“2011计划”入选高校,“十二五”期间,学校必须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以国家级和省级协同创新通过授牌为契机,精心打造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协同创新中心体系,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旋律和突破口,回归大学教育本源;以调动各个学科和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创造力为着力点,不断优化和调整学科发展布局,引导学科紧密对接我省产业发展重大需求,注重科技攻关,使得科学研究和服务区域经济最终落实到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学校综合实力的跨越发展,为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发展作出新贡献。
校长黄维院士致欢迎词。
副校长乔旭主持主持咨询论证会第一阶段。
教育厅副厅长殷翔文讲话。
杨胜利院士主持咨询论证会第二阶段。
我校欧阳平凯院士讲话。
省科技厅副厅长蒋跃建讲话。
省经信委副主任戴跃强讲话。
先进生物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国家生化中心常务副主任应汉杰汇报省级中心情况。
膜材料与膜过程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副校长邢卫红汇报省级中心情况。
会议场景
(供稿:南京工业大学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