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田国华 浏览次数:347
刘延东副总理指出“2011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国家战略,认定高校要借助协同创新建立之机,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凝聚学科集群,服务国家战略需求。7月1日下午,南京工业大学在丁家桥科技创新大楼第一会议室举行2014年度校级协同创新中心评审答辩会,会议由副校长乔旭教授主持。答辩会重点邀请了省发改委工业处处长李义,省经信委原材料工业处处长李健,省教育厅科技与产业处处长张兆臣,省科技厅产学研合作处处长张少华,省化工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赵伟建等了解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省级机关、行业协会负责人莅临指导,彰显政府主导,强化需求对接。校党委书记王德明教授,校长黄维院士,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朱跃钊教授、副校长张进明教授应邀担任评审专家。校协同创新工作各分委员会牵头部门负责人、相关学院负责人、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申请人等参加会议。
校长黄维院士主持答辩评审。他强调指出学校在首批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申报中取得可喜成绩,既是一份喜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要以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重大协同任务为主线,注重体制机制创新。黄校长从“实力、实干、实效”三个关键词深刻解读了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与要义,强调实力是基础,实干是核心,实效是关键。其一,实力不局限于学校的基础实力,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杰青、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更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和对重大需求凝练的能力;其二,实干重在体制机制创新,如何有效组织协同创新,真正围绕重大任务解决,通过评聘、考核、薪酬制度等组织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开展工作,是协同创新取得重大成效的重要保证;其三,实效并非单指中心在国家级大奖、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而是围绕学科、科研、人才三位一体聚焦到问题上,创造新的比较优势,最终体现在成果转化的能力与实效,也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成效方面。他指出,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答辩既是评审也是研讨,评建工作要参照国家、省级中心,通过过程控制、动态评价的管理办法,优胜劣汰。目的是以评促建,通过全面了解学校校级中心的基本情况,全方位推进综合性、研究型、全球化大学建设。他强调,力争十月份启动第二批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通过系统化支持,体现谁改革,谁受益,助推学院巩固传统优势,支撑新兴交叉学科发展。
会上,通过预答辩的14家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主要从协同创新中心的基础实力、重大需求分析、重大任务牵引、培育过程与协同成效、体制机制改革相关建议等方面进行陈述和说明。评审专家在认真听取每个参加答辩的协同创新中心汇报后,进行质询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答辩环节结束以后,经在场专家现场投票,工作人员现场点票,决定推荐“光电材料与塑料电子协同创新中心”等6家获得认定, “海洋工程先进金属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等6家培育建设,提交校长办公会审议。
最后,王德明书记对答辩作了总结。他指出,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的筹建符合国家和省里的政策导向,体现了南京工业大学学科优势和整体实力,是学校发展的一件大事,更是第三次党代会发展主题的重要组成。希望相关部门、学院和人员以今天的答辩为契机,落实好各方面工作。尤其要通过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不断深化内部改革,优化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网路组织,加快构建国家省级校级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实体化运作,不辜负上级领导、社会各界对南工跨越发展的殷切希望,坚持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加优异的成绩!